ECECP助力中国电力市场改革

在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欧盟-中国能源合作平台(ECECP)于9月25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电力市场特色研讨会,主要来自中方的专家围绕电力市场改革的监管机制和未来市场设计发表了看法,并分享了他们的智慧。研讨会涵盖了电力市场的广泛主题,包括改革历史、监管、发展规划、消费趋势和市场表现,以及一些棘手的挑战,让欧洲观众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和改革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演讲内容丰富,富有启发性。

正如欧盟驻华代表团能源和气候行动参赞Octavian Stamate在开幕词中指出的那样,欧盟一直是电力市场改革和一体化的先驱。斯塔马特说,欧盟热衷于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充分促进市场竞争来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和能源转型。此外,通过采取创新的市场举措,欧盟在建设智能能源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求更加一体化和跨行业的商业模式,以便为消费者提供经济、可靠和多样化的能源供应,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与能源市场互动的选择。

虽然我国电力市场改革起步晚于欧洲,但在这一过程中显然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里程碑。自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拉开帷幕以来,几年来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电力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量配电改革不断深化,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稳步推进。正如国家能源局政策法律司杨群在致欢迎词时所说,中国现在面临着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给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协调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复杂性。欧盟在电力市场设计、创新机制和系统监管内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实际上对促进能源转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中国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正如华北电力大学(NCEPC)Yuan Jiahai教授在他的主旨演讲中所评论的那样,中国电力行业正在进行的清洁、低碳转型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正在重塑行业格局。Yuan Jiahai详细分析了1.5摄氏度和2摄氏度情景下的潜在发电组合,并以回顾的方式分享了他对电力行业改革可接近路径的想法。正如他预测的那样,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需要达到55%-62%,才能在2030年实现电力行业的脱碳,从而留下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了实现2050年的净零增长,中国可能面临可再生能源普及率高、产能更加灵活、燃煤发电退出、需求侧响应等巨大挑战,转型成本相当可观。

 

 

 

 

而在需求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Xiong Huawen博士表示,中国的电力消费已经进入中速阶段,增速逐渐下降,随着供给侧的转变,电力消费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业间更加平衡,分布更加分散。此外,随着2020年替代电量预计将超过6000亿千瓦时,作为减排的重要手段,电力综合服务市场以及需求响应技术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MA Li回顾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以及从2015年开始的本轮改革的特点。正在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一个既有长期交易又有现货市场的连贯市场,鼓励直接交易,并完善跨省交易机制。零售和分销部门的改革也在进行中,逐步开放零售市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分销网络。据马云介绍,2018年,中国电力市场交易量达到1618.7TWh,占总售电量的38.2%,自新一轮改革推出以来,这一比例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许多挑战,特别是在打破省级贸易壁垒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方面,这只是突显了欧盟值得中方学习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因为双方在建设单一电力市场方面肯定有一些相似之处。

 

 

南方电网在推进省际电力交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通过市场交易优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树立了良好榜样。负责华南地区电力交易的广州电力交易所董事长Zhang Mianrong在交流中心代表了跨省交易表现,并与广东现货电力市场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研讨会以热烈的讨论结束,对欧盟和中国电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结果表明,欧盟市场流动性较强,中长期市场交易量持续增长,而中国电力市场目前流动性明显不足。至于欧盟的跨境贸易和中国的省际贸易,似乎欧盟在分配跨境输电能力方面遇到了更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