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o by EU-China Energy Cooperation
Platform Project
2020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Spring Double Issue
EU-China Energy Magazine Summer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夏季刊
EU-China Energy Magazine Autumn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秋季刊
EU-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0 Christmas Double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0圣诞节双期刊
2021
EU-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1 Spring Double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1春季双期刊
EU-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1 Summer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1夏季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1 Autumn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1秋季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1 Christmas Double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1圣诞节双刊
2022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February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2月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March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3月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April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4月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May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5月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June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6月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Summer Double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年夏季雙刊
EU China Energy Magazine 2022 September Issue
中欧能源杂志20229月刊
Joint Statement Report Series
Electricity Markets and Systems in the EU and China: Towards Better
Integration of Clean Energy Sources
中欧能源系统整合间歇性可再生能源 - 政策考量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newable Generation in EU and China:
Policy Considerations
中欧电力市场和电力系统 - 更好地整合清洁能源资源
支持中欧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 政策考量
ENTSO-E Grid Planning Modelling Showcase for China
ENTSO-E 电网规划模型中国演示
Accelerating the Incubation and Commercialisation of Innovative Energy
Solutions in the EU and China
加速中欧创新能源解决方案的孵化及商业化
Comparative Study on Policies for Products’ Energy Efficiency in EU and
China
中欧产品能效政策比较研究
欧盟和中国的能源建模报告
Integration of Variable Renewables in the Energy System of the EU and
China: Policy Considerations
内容目录
Also By EU China Energy Cooperaetion Platform Project
序言
1、欧洲能否摆脱当前能源危机?
2、战时能源市场
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季度创纪录地下降了8%
4、中欧气候合作:全球能源困局中的新契机
5、清洁能源创新:中国故事
6、建筑领域脱碳的机遇与挑战
7、简讯
8、出版物推荐
Sign up for EU China Energy Cooperaetion Platform Project's Mailing List
Also By EU China Energy Cooperaetion Platform Project
亲爱的朋友们,
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先生的逝世感到悲
一位同事所言: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位于冷战之时,亲历了冷战的结
谢幕......戈尔巴乔夫来自东方,他带着橄榄枝而来,是英国第一个向他
敞开了西方的大门。随着这两位巨人的陨落,世界将会如何发展,仍
有待观察。
在本刊即将发布之际,我们又获悉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吉·可尼
生(Guido D. Giacconi)不幸去世的消息。贾可尼先生是ECECP
刻,我们的心与他的家人同在。
在过ECECP接连举办了几场研讨会,探讨我们这个时代
的一些关键的能源问题。您可以在ECECP网站上找到我们与国际能源
中国清洁能源创新:前进之路
天然气的未来的相关记录文件也将于近期发
“2022年欧盟能源创新线上展会202210
举行,作为欧盟气候外交周中国区活动的一部分。
我新冠康复期间仍坚持不懈地工作。
Flora Kan
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项目主任
1?
2022
Eurelectric
的年度电力发展报告
Power Barometer
概述了欧洲能源部门
ECECP
青年研究生学者
Helena Uhde
2022
9
月该报告发布会
[1]
后的一些见解。
2022827国的年度通货膨胀率飙升至10.1%[2]。仿佛突然之
企业联合会(Eurelectric,简称欧电联)将价格上涨三成归因于高企的
能源价格。该机构在其今年的年度发展报告Power Barometer中回顾总
结了当前的能源形势,并为决策者提出了建议。数据显示,在20211
月至20228月期间,欧洲的日前电价上涨了532%20228月达到
平均405欧元/兆瓦时。对于家庭用户来说,2021年的固定期限合同价
格涨幅限制在8.2%,然而首都城市的新合同价格在202112022
8月期间上涨了84%。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正在给受疫情打击的疲弱
市场是否仍在正常运转以及是否需要市场干预的诸多疑问。
绿
Frans Timmermans承认,波动的能源市场价格确实对
消费者、发电商和整个欧盟经济都造成了负面影响。然而,他在2022
年度Power Barometer报告发布会上的演讲中强调,政策制定者的能力
毕竟是有限的:由于俄罗斯的能源勒索,数十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被挡
实,也无法弥补今年严重干旱给欧盟发电领域造成的影响。在他看
自给自足的廉价可再生能源,以及对电
力市场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的日益增长。
欧电联秘书长Kristian Ruby还警告称,市场干预措施如若考虑不周便
不能解决油价高企的根源问题。他表示,即使是当前价格高企的情况
下,价格信号在向人们、家庭和行业传递需要节约能源的信息时也是
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市场正在正常运行,并正在发出供应稀缺的
信号。如何应对高涨的能源价格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一个核心问
题: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和继续发出节能信号之间取得平衡?这是这
场飞速袭来的新政治讨论的一个关键议题。
Ruby认为,欧洲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关键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天
然气供应短缺和我们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政府应该设法解决这个
问题,而不是诉诸于对电力市场进行扭曲的、特别的干预。与此同
时,我们也鼓励在即将到来的冬天采取节能措施。这个观点是有数
据可依的,数据显示,电价上涨是由于天然气价格高企,而不是二氧
化碳成本(见图1)。包括天然气、石油和原油在内的化石燃料占欧盟
终端能源消费的57%,并且主要由俄罗斯供应。
1
:日前电力平均价格
来源:
Eurelectric Power Barometer 2022
欧洲的发电领域除了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还正在面临气候危
机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影响。针对气候危机方面的挑战,Ruby总结
道:我们的发电资产正经历着史上少有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
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所引发的。”2022年前五个月,由于干旱和其他系
统运行方面的限制,欧洲的水电和核电发电量分别同比减少了37TWh
33TWh(如图2所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则分别增加了24TWh
17TWh,然而这仍不足以弥补供电缺口。
2
:发电量变化
来源:
Eurelectric Power Barometer 2022
着气温的下降和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中断,欧洲的天然气存储量是
否足以满足过冬需求,成为人们心头的重担。图3描述了今年冬天的两
种不同的存储情境。Ruby强调,现有天然气存量只有在采取节能措施
使如果我们继续像现在这样使用能源,那么到
20233月我们的天然气存量就将用尽。采取大规模的节能举措不可避
免。
欧盟委员会于2022720日提出了一项削减天然气需求计划[3]
使
15%。该提案将这项艰巨任务描述成一项集体的共同努力:所有消费
能够而且应该采取措施节约天然气使用。欧盟理事会于202285
日通过了自愿削减天然气需求计划[4]。欧盟成员国已经同意在20228
1日至2023331日期间,将天然气使用量在过去5年平均消费量的
基础上减少15%,并可自主选择如何达成这一目标。
3
:欧盟
27
国天然气存储水平
来源:
Eurelectric Power Barometer
2022.
管目前能源系统面临巨大压力,但重要的是不应忽视长期愿景。随
201912月《欧洲绿色协议》以及“Fit for 55”实施战略的提出,欧
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至少55%2050
性大陆。
REPowerEU计划,旨在尽快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到2022
年底将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减少2/3。欧电联预计,到2030年,可再
753GW,这意味着要在未来8年内新建
当前装机容量的大约80%
其次,需要加快审批速度。Ruby指出:这些年我们屡屡重复强调这
个信际做不够目前,约有90GW的风电项目正在等
待批准,大约是在建项目的四倍。他解释说:“90GW27
当前已经部署的陆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六倍。
第三,2030年前需要在配电网方面增加23%的投资。欧洲电力公司估
计,70%的新增电力容量将以当地太阳能光伏和风电场的形式接入配
40年,急需进行现代化改造。在这方面,
Ruby我们的电网投资呈上升趋势,去
年增长了10%。这很好,但为了进行必要的电网现代化和数字化升级
改造,实际上电网投资的年增长速度需要提高到将40%虽然2021
年欧洲的电网投资已经达到了310亿欧元,但欧电联预计,要实现电网
的智能和灵活化运行,到2030年,电网年度投资需要达到约380亿
元,2031-2050年期间将需要约610亿欧元。
840亿
元。发电投资虽然呈现积极态势,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形势。这就是为
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审批许可和投资者的确定性问题。尽管2021
16%,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实现与2020
50%的增长率。
相关问题正在提高绿色能源转型的成本。例如,在20211月至2022
3月期间,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平均成本上涨了16%,风机的价格也
上涨了9%,电池组价格更是飙升了20%Ruby对已经宣布的缓解这些
问题的政治措施表示谨慎欢迎:我们真的很高兴看到欧盟委员会已经
整体上去看待这一问题。例如,欧盟委员会的RoHS[5]REACH[6]
使
线
件。
明显,政策制定者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因为并不总是有最优的解
Ruby
道:如果我们把所有该做的事情都做好,那么到2030年,欧洲经济领
34%绿
我们需要摆脱俄罗斯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57%的气体可以用热泵和电弧炉取代。这一点从热泵安装的趋势中已
2021 年,欧洲的热泵销量增长了25% ,达到200
台。这个数字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增长了很多,但到2026年,我们的热
泵销量还需要增加几乎一倍。这意味着我们在未来5年里需要安装的热
泵数量与欧洲现有热泵总量相当。
运输业也呈现出了明显的电气化趋势。2019-2021年期间,欧洲电动
车的量增349%。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新车销量的60%
此外,欧洲充电站的数量在2020-2021 年间也增长了57% Ruby
说:这方面也是同样的情况,虽然有一个积极的趋势,但还不足以维
持当前的增长曲线,并使我们远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欧洲充
电站的数量分布非常不均当前已经建成的充电站近四分之三集中在
车从波兰前往葡萄牙,不会有任何里程压力。
希望,但数据也显示,欧洲的趋势距离实现其气候目标仍相去甚远。
Ruby在发布会结束时再次强调必须解决问题的根源。他说道:
1000亿
的政治义务。
气候目标,同时确保家庭和工业能够使用负担得起的能源。这在2022
914日欧洲委员会提议的紧急市场干预措施中已经有所体现[7]
务。
/ Helena Uhde
ECECP青年研究生学者
2
乌冲突加剧了持续的能源危机,使欧洲面临的压力倍增,也为欧洲
大陆即将到来的冬天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今年
9
月,每周都会邀请一
位欧
CERRE
)的学者撰写一篇短评,旨在讨论这场危机
衍生出的众多选择和问题。
本文为该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由
CERRE
联合学术主任兼助理主任、剑
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小组的
Michael G. Pollitt
教授撰写。
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经济学家,我相信
好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令人惊叹,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深深的误解。
一个关键的误解是在正规经济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市场这种说
力和天然气市场也是如此。
价是自1999年以来任何时候的两倍(以实际价值计算)。这种价格水
平已经前所未有地维持了6个月之久。更重要的是,远期市场预测显示
高电价水平还将至少持续两年半。截至本文撰稿时,2025年的远期电
TTF)预计将在
20253月达到正常水平的四倍以上。
这种情况极为特殊。我们正处于一场我们必须打赢的战争之中——
的损害是实质性的。在德国,能源价格持续高企造成的GDP
高达12%,而在英国宣布自2022101日起上调家庭电力和天然气价
格上限后,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预计将达到13%的峰值,其中天然气、
电力和燃料的通胀率或达6.5%
使
况下自己生产资源(比如二战时期英国呼吁民众为胜利掘土
便使
被迫的,比如定量配给被迫熄灯)。
在能源方面,我们现在需要让欧盟切换到这样的战时状态
施的五项行动进行筹划。
使
这样做的目标是将受天气影响的电力和供暖需求削减至少15%。这将
便
可能会带来价格的显著下降。
使
使
使
寿
使
使
使
大限度地减少进口天然气总量。
为胜利掘土的精神,鼓励自给自
建筑上加装太阳能电池板。
退
使
少。
此应该对其进行征税并重新分配。
便
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并且需要一种有效和公平的干预机制。
那么,有什么可以立竿见影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1939年,英国在二战开始后的几天内开始对家庭用煤(主要的取暖燃
料)实施配给。此举成功地减少了家庭领域的煤炭消费。
2003西“Target 10”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以在数周
内减少10%的用电量,以应对水电大坝缺水的问题(该目标最终在6
内实现)。
20113月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东京在2011年夏季将电力需求减少了
18%
20114月到20123月期间,英国在实施了慷慨的上网电价之后,屋
顶光伏系统安装量达到了27万套(占所有家庭的1%),当时的上网电
价低于近期宣布的自2022101日起实施的电价。
那么又该如何分工呢?
所有者。所有人都在战时能源经济中都需各司其职。
广
的完整性。
法。
使使
取决于对天然气使用状况的详细了解。
商誉而言,能源行业的长期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使
这些道理也同样适用,并且理应如此。
/ Michael Pollitt
欧洲监管中心(CERRE)联合学术主任
剑桥大学
本文由欧洲监管中心授权转载。
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与其相关的任何其他机构的
立场。
3
8%
2022
年第二季度,中国的二氧化碳(
CO2
)排放量创纪录地下降了
8%
,减少了
2.3
亿吨,创下至少十年来的最大降幅。
基于官方和商业数据,我们长期跟踪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最新
Carbon Brief)上。结果显示,中国的
碳排放已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降,延续了近年来最长的下降周期。
近期下降由多重因素导致,包括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严格的疫情
防控措施、电力需求增长乏力和强劲增长的可再生能源等。
今年上半年,中国燃煤发电量同比下降4%78月,由于全国大
部分地区出现创纪录的热浪和干旱,煤电出现回升,但下降的主要驱
动因素仍在。
中国政府目前正通过一项新的刺激计划来应对经济上的不利因素,包
括重振房地产行业、加快基建,但这也将利好清洁能源投资。
这些应对之策将决定中国是否已经实现碳达峰,还是会在2030年碳达
峰之前再出现反弹。
新的46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
降了8%。按绝对值计算,这是至少十年来单季度最大幅度下降,减少
2.3亿吨。
中国化石燃料和水泥的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变化(
%
图根据燃料和行业细分,展现了202246月排放量骤降的驱动
因素。
从顶部看,由于新冠疫情限制措施,运输用油量大幅下降,代表石油
产品消费指标的原油加工量下降了11%
随后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而带来的钢铁和水泥产量下降,其中水泥
产量下滑了18%。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财务困境加剧,二季度房地产新开
工和竣工分别下降44%33%,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电力行业煤炭使用量下降了6%,其主要原因是电力
消费增长缓慢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强劲增长。
其他方面,焦煤消费量增4%,而该燃料使用总量减少5%。由于国内
煤炭产量激增,涨幅达12%,而需求萎缩,动力煤进口量下降了45%
进口替代明显。
天然气消费量下降了5%也值得关注,因为自21
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持续增长。
2022
年二季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变化,按燃料和行业细分(百
万吨)
总体202172022612个月里,中国二氧化碳排
放量下降了约3.8亿吨,同比减少3%
下图所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继续创造新的月度记录。相比之
下,虽然火电(主要是煤电)继续并网,但2022
于过去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不同年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
2022
年为迄今为止的累计值
然而78月有所反弹,创纪录的热浪增加了对
电。
在水电大省四川,干旱最严重时,该省水力发电量锐减逾50%,下降至
440吉瓦时,导致严重的电力短缺。工厂不是被要求停产,就是被采取
限电措施。居民用电和和商业用电也吃紧。华中其他省份也采取了类
似的限电举措。
新一轮电力短缺暴露出中国当前电网管理调配的短板。在干旱影响之
下,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继续大量外送电力,同时却对当地限电。
电力短缺再次引发了电力系统改革的呼声,另一方面,也要求增加煤
电产能。这两种声音可能都会被采纳。
使
下,华中电网满足当地电力需求并不困难。
然而,问题可能在于该地区仍根据西电东送合同,向东部省份大量外
送水电。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表示,在四川的电力缺口达到13
瓦之时,15吉瓦的水电仍在外送。
此外,即便考虑到外送要求,但如果所有火电厂都在紧急时刻满负荷
运行,并有效地在各省之间调度互济,现有的煤电装机和水电装机也
足以满足当地的负荷高峰。
据报道,822日四川火力发电厂的发电出力为12.75吉瓦,而该省的火
18.25吉瓦。这表明,在电力短缺最严重时,四川省的火
电产能利用率仅为70%
国务院在限电开始后宣布了新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包括向国有电企投
2000亿元人民币(合290亿美元),以确保电力供应。这可能旨在
说服电企在燃料成本高企的情况下继续运行。
在限电的17天后,即831日,川渝地区全面恢复了供电。
水电的下降导致了煤炭发电量激增,以弥补缺口。由于水库水位处于
历史低点,水力发电量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都将继续受到影响。
势。
川电荒再次暴露出电网运行存在死板和低效的问题。由于发电量不
能在省与省之间灵活互济,地方官员避免电力短缺的唯一办法是建设
大量的可调度容量,实际上这指的是煤炭和天然气。
因此,应对这种短缺的措施可能包括在华中地区建设更多的燃煤发电
项目,并可能成为内陆核电项目建设的前奏。此类项目已经停滞了十
多年。
但这种情况也凸显了中国电网运行改革的必要性。除非建立一个新的
定价体系,纳入清洁能源出力高峰期时煤电厂的闲置时间,否则这些
间,导致收入大减。
去年秋季大范围的煤炭和电力短缺,导致多年来停滞不前的电力市场
改革被快速推进。它还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动力,今年晚些时候政府
有望出台一项关于改革电力系统和重要的机构的高级别政策。
中国主要商业媒体《财新》在一篇对目前形势的分析中,强调了这场
危机将如何进一步加快电力系统改革的步伐。报道称,大容量长距离
电力传输在过去受到重视,而省级电网的整合却被忽略。
Draworl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最近一项分析显示,实现与省份之间的
电力互济,增加电网的灵活性是避免出现目前电力短缺的关键。
该分析发现,在向低碳电网过渡的过程中,更大的灵活性将减少燃煤
发电作为后备的需求,从而避免华东电网30吉瓦燃煤发电装机需求。
今年212016年以来核准
装机容量的新高。
另一方面,新开工、竣工和新宣布项目都放缓了。这些项目的进展由
电力公司控制,而非由政府掌控。
如下图所示,这些不同的趋势似乎反映出尽管煤电在过去一年中变得
无利可图,电力公司发展放缓,但官员们仍在寻求提高产能。
半年期煤电厂和新煤电项目状态变化
要更多煤电以提供保障的观点,也导致了许多燃煤电厂放缓退役甚
至已退役的机组卷土重来。例如,华能连城电厂的2x300兆瓦机组和
2x330兆瓦机组本已被关停,但于今年3月获准
重新启动。
除了新的煤电产能计划,与过去两年水平相比,新公布的燃煤炼钢产
能也有所增加。
根据各省政府网站整理的数据,新宣布的电弧炉也比前几年多,但这
主要是针对旧电弧炉产能的替代,而不是产能结构的改变。
宣布的钢铁行业
产能置换
,即用新建设项目替换旧项目,按项目类
型每半年细分
而,对建设新的电弧炉的兴趣或许表明,该行业正开始为中国的碳
目标所暗示的转变做准备。
虽然政府对钢铁行业规划尚未公布,但钢铁排放在2025年之前达峰的
目标已经间接得到确认。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在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
案中引用了这一目标。
钢铁行业是中国仅次于电力的最大排放行业,因此该行业的目标对中
国的碳达峰时间表和水平有重大影响。
着房地产行业的萎缩和新冠疫情对消费需求造成影响,中国今年的
GDP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作为应对措施,中国国务院最近推出了价值1万亿元人民币(1450亿
元)的广泛刺激方案,包括振兴房地产和加快基建项目的措施。
在此之前,北京今年早些时候出台的刺激政策收效甚微。这是因为房
地产市场的放缓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而基础设施刺激计
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增加支出。
虽然在新刺激方案中,没有明确要求优先考虑清洁能源或其他低碳项
目,但实际上,各省份每年制定的优先投资项目清单中确实包括许多
此类项目。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最近的一项分析发现,各省规
划的低碳能源投资份额有所增加。
因此,最新的刺激措施将使清洁能源和化石燃料项目都获益,具体取
决于各省自己的项目规划。
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反应将决定中国目前的碳排放下降是否标志着比
原有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还是会在2030年碳达峰之前再次反弹。
如果摆脱依赖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经济转型成功,再加上清洁能源的
持续建设,可能会促成碳达峰的提前到来。
/ Lauri Myllyvirta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首席分析师
本文最初发表于《碳简报》(
Carbon Brief
),依据知识共享协议许可
转载。
4
期欧洲多国因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而被迫加大煤炭依赖,而在
绿
广
应对
绿色
的准备。另一方面,中欧面临共同的转型困境,应加
强能源领域协同发展。
化合作实现较低成本的低碳转型。
蜜月期
素干扰的低谷期,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贸、技术等国际赛场重合,气候合作难以去政治化
思维的大国关系更具脆弱性。欧盟及其各成员
绿
伴。
目标的承诺后,欧洲不断表达对中国
定低碳领域的标准和规则,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草案。该草
绿
球的经济发展朝绿色低碳方向迈进。
绿
绿绿
出更高要求。
绿
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即使在双边关系相对脆弱的2021
话。
执行力,中国是毫无疑问的可靠盟友,也是志同道合的伙伴。2019
绿2021年出台的中国“1+N”政策体系遥
相呼应,表现出了对气候挑战和转型路线的趋同性思考——
型路线。
绿
有广阔的前景。一方面,中国需加速转型,做好应对绿
备。CBAM草案等不断加设的绿色门槛提高了中国企业未来在欧洲
乃至世界布局的环境和技术革新成本。尽管短期内,CBAM等规则尚
绿
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升级的战略方向。
绿
企业在国际竞合中提升实力,促进中国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
对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和中长期的减排困境,欧洲不得不暂时
煤炭。同样的,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框架下,近期煤炭在中国能
路径难题——如何兼顾短期保供和长期减排?如何协调好煤电和可再
行动,以及以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加强双多边合作。
源,特别是绿氢等领域还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下,欧盟的“REPowerEU”能源计划更具加速动力,可再生能源领域投
广
可以成为双方深化合作的基础。
大互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6)
绿
绿
造基础和机遇。
绿广
绿
低碳转型和绿色复苏。
/ 孟琦
绿色和平资深项目顾问
本文由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授权转载。
5
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已经从市场边缘走向
国家碳中和舞台的中央。得益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日益倾斜、资金资
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创新制度改革,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能源创新
。国
:
聚焦中国》
ECECP
IEA
联合主办的该报告的中国发布会中提出的一些要点。
近几十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并将其作为提高生产
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杠杆。截至2022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
11亿千瓦,占装机结构的45%2012-2021
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并网装机容量增长了近90
球风电和太阳能的第一大市场[8]。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可再
生能源的发展依然显现出强大的韧性:2022
电新增装机容量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占新增装机总量的80%以上。
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其巨大的产能支撑。在20年内,
中国已发展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领先制造大国。中国电力规划
与工程研究院(EPPEI)国际事务部主任方晓松介绍,中国企业为全球
贡献了约70%的光伏组件的产能和50%的风电组件产能,有力地助推了
全球清洁能源的创新发展。
中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虽然中国制造曾被认为是廉价产品的代名
词,但由于中国对技术发展的重视和对本土技术创新的支持,这种刻
板印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太阳能光伏和电动汽车电池,到
第三代核电技术和实验性先进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反应堆,
中国的清洁能源创新技术正在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巨大的改变。
这种巨大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能力的日益提升,这从过去几十年的
专利许可和知识产出情况便可一窥端倪。IEA报告《追踪清洁能源创
新:聚焦中国》[9]显示,2000-2020年,中国能源相关细分行业的专利
许可量增加了近40倍。同时,专利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自本世纪
初以来,国际专利数量出现了激增,尤其是电池、太阳能光伏和电动
汽车等战略技术领域。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率目前已超过美国和欧
洲,与日本持平。这反映出中国在能源创新方面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对
本土创新的保护意识均有所加强。
来源:追踪清洁能源创新:聚焦中国,
IEA
另一方面,中国清洁能源创新发展也表现在学术和研究成果上。中国
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新能源技术领域,
位居世界前列。中科院与施普林格·自然近期合作发布的一项基于能源
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报告[10]显示,2015-2019年,中国在太阳能、风
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储能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发
文量占全球的25%以上。这一数据证明,中国在清洁技术方面的知识储
备正在迅速增长。
中国所表现出的清洁能源创新活力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得益于几十年
来建立在坚实制度基础上的稳定的政策支持和在技术研发方面巨大的
资源投入,还得益于其强大的市场杠杆,更是得益于与全球伙伴开展
的密切合作。
近年来,由于政府对清洁能源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国为支持能源创新
建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
中心主任高虎指出,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启动生效以来,按照
法律要求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
的发展提供了长期指导。这一长期发展愿景通过连续制定的多个五年
计划及其相关行动计划来逐步实施。
这些五年规划及其相关政策文件不仅依据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实际明确
了中国能源创新的重点和时间表,还促进形成了支撑清洁能源技术和
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规划为清洁能源创新活动
指明了方向,也给商业部门注入了信心。
来源:追踪清洁能源创新:聚焦中国,
IEA
进入十四五以来,迄今为止发布的几份主要政策文件,包括《十四
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11]和后来推出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方案》[12],都表明中国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创新,并将其作为实
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前者主要聚焦直接促进能源部门创新的
各项具体措施,而后者则提出了不同部门领域的十大行动,旨在促进
低碳转型中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的共同助推之
下,中国的清洁能源创新必将展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能源署
IEA)能源技术和创新分析师Jean-Baptiste Le Marois表示,全面的政
策规划以及协调的决策过程使中国能够迅速协调公共、私营和学术等
不同的行为主体,使每个人都朝着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而付出努力,
这是中国的一个关键优势
将一项创新的清洁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大众市场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仅靠有利的政策框架并不能保证其取得成功。因此,公共和私人
领域的资金支持和研发投入对于推动技术走向成熟就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政府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研发支出,特别是在长期持
续的情况下,会对未来相关领域的创新产生明显影响[13]。根据IEA
Mission Innovation的统计数据[14],中国在能源研发方面的支出增长显
著,目前仅次于美国。由于中国已经设定了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
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预计未来相关支出还有望进一步增长。
2020年,中国在能源研发领域的公共支出达到84亿美元,其中低碳预
算占比近50%。尽管中国仍然划拨了大量资金用于化石燃料相关技术的
研发,但重点已经明显转向以更清洁、高效和灵活地的方式使用化石
燃料,以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促进研发方面,私人投资也是对巨额公共资金的有力补充。国际能
源署对全球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统计分析表明[15],中国企业,不管是
国有、私营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能源研发方面的支出均高于其他
任何国家。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清洁能源风险投资大国,特别是在电
动出行领域,中国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成功地在仅仅几年内造就了数
个大型的电动汽车新势力。这些初创企业获得了政府、国有企业和
大学的大力支持,后者为该行业注入了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研发
人才。这些成功案例为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中立足提供了重要
机会,并可能为其他低碳能源技术提供了模板[16]
中国独特的市场和经济结构为能源创新形成了有效的市场驱动杠杆。
IEA的研究表明,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出
口导向的制造业优势、廉价的产业发展资本,以及全面的产业政策,
这些都激励着创新者不断开发出更出色、更低廉的新技术,并触发从
用户到创新者的反馈循环[17]
由于清洁能源技术在起步阶段往往成本较高,市场规模小,并且技术
难度大,如果说不实现某一个方面的突破就无法实现整个产业的发
展。高虎表示,中国非常重视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将其作为行业发展
初期开拓国内市场的关键手段。各类示范工程,比如分布式太阳能领
域的金太阳工程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十城千辆示范工程,都为行业
发展打开了重要的商业机会,使这些新技术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迅速铺
开。
此外,中国的地方政府深入参与国内市场开拓,从而能够根据地方优
势和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和法规条例来实施国家战
略。这使得创新的清洁技术得以在中国各地不同的复杂情况下进行测
试,为这些技术的全面成熟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仅靠市场创造方面的干预仍不足以刺激创新。为此,中国还制
定了全面的产业战略,以促进清洁能源相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这有
助于进一步降低总体的生产成本,并鼓励后续的技术改进。
中国清洁能源发展遵循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追赶模
式。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研发和创新资金投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
改变。如今,中国与国际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密切合作已经迈上了新的
台阶。
正如IEA所观察到的,在过去几十年里,国际合作一直是中国创新战略
的核心,无论是通过成立合资企业,还是开展海外投资并购向海外公
司进行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
升。
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已经已成功地从一
个技术进口国蜕变成全球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创新引领者。中国光伏产
业的创新之旅始于与外国大学开展的研发合作,随后通过建立企业伙
伴关系和成立合资企业,逐渐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以成本为基础的出口
市场竞争。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光伏创新体系的核心,国内
光伏制造商一次又一次地刷新光电转换效率记录,为全球光伏领域的
专利产出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来源
:
追踪清洁能源创新:聚焦中国,
IEA
此外,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多边创新平台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包括
参与国际能源署技术合作项目(TCP),创新使命(MI)以及清洁能
源部长级论坛(CEM)等。据方晓松介绍,中国目前已与30多个国际
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清洁能源项目上开展
合作。
尽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创新各类伙伴关系,但IEA的研究发现,中
国的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在申请共同发明专利或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方
面的合作仍然较少[18]。显然,深化国际创新合作还需要在各个层面付
出更多的努力。
在气候雄心日益高涨和技术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清洁能源创新是
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所需的快速转型的关键。IEA的研究显示,未来大约
一半的必要减排将来自目前处于示范或原型阶段的技术[19]。此外,许
多目前已经投放市场的相对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如海上风能、新能
源汽车、绿氢和CCUS的某些应用,也仍旧需要依靠持续创新来推动成
本的下降并加快部署步伐。
中国低碳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全球的能源转型进程有着
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包括太阳能光伏、风机和电动汽车在内的几个关
键技术领域已成长为全球制造强国,这些领域的清洁能源创新历程凸
显了中国特有的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些关键特征。中国的清洁能源创新
故事向世界证明,协调一致的政策支持、公共和私营部门有针对性的
持续的资源投入,以及强化国际合作,能够共同助力于加快创新步
伐。
展望未来,清洁能源创新将继续在实现中国气候目标方面发挥关键作
用,特别是在重工业和长途运输等难以减排的领域。这些领域现有的
脱碳工具十分有限,这意味着那些更具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将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 赤洁乔
中欧能源合作平台
6
建筑领域的脱碳是全球向零碳未来转型的中心一环。由于建筑运营相
关的供热制冷和用电等能源消耗较大,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
排放总量的
30%[20]
。受新冠疫情影响,
2020
年,全球建筑领域排放虽
然下降了
10%
,但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净零目标,取得进一步的
进展至关重要,而各级政府的决策将是成功的关键。
经合组织(OECD)最近对全球城市和区域的一项调查强调了建筑领域
对于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采取的各类行动,并且列出了一
系列可以有助于克服关键障碍以加速脱碳转型的政策举措[21]
1
2018
年,不同区域在人均家庭能源消费方面的差异(包括电器、
照明、空间供热和制冷、水暖和烹饪,但不包括交通和家庭以外的消
费)。(
OECD
2022
年)
建筑的碳排放因城市和地区而异,主要是因为建筑环境不同,不仅在
于规模,还在于建筑所处的当地情况以及建造方式(见图1)。城市或
地区的当地政策环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建筑相关规定,
包括住房负担能力、建筑业水平、人口的能源贫困程度,以及地方政
府机构的执行和核证的能力。
政治和个人动机是推动脱碳的关键因素。例如,欧盟要求所有新建筑
20201231日前达到近零能耗[22]。然而,该指令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的程度将取决于其成员国,以及它们是否有动力将其纳入国家法
规。如果没有强制性改革,业主不太可能急于为节能改造买单。
建筑的能源来源、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使情况更
加复杂。建筑领域的用能十分多样化,如城市地区通常使用可再生能
源和核能等低碳能源,而农村地区则主要使用碳密集型能源。这种多
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脱碳战略的实施,以及政府实现净零建筑目
标的能力。
处在寒带的地区和以及冬季寒冬的地区由于大多使用化石燃料供暖,
因此其建筑往往会产生较高的排放。与此同时,在较温暖的地区和气
温较高时,能源密集型空调的使用正在增长。据估计,到2050年,制
冷方面的能源需求将增加两倍,使制冷成为建筑领域用能增长最快的
一个板块[23]。考虑到这一趋势将伴随全球变暖而进一步加速,这将是
一个严峻的挑战。政府现在有机会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促进和支持这方
面的电气化,比如热泵,它在夏季和冬季都可以用来调节温度。
2
:建筑节能的主要好处(
OECD
2022
年)。
建筑领域的脱碳还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并且能够唤起人们对转型产生
更多的兴趣(如图2)。其他好处还包括创造就业机会——2030年,
欧盟委员会预计建筑业将创造16万个绿色就业岗位。能源效率的提高
能够促进改善空气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减少人们患心血
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慢性压力和抑郁的病例也会减少[24]。该报
告还提到,能效提升使得能源消耗减少,可以减轻人们的用能负担。
在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节能显得尤其重要。
城市和地区正在从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建筑脱碳:监管、融资、规
划,以及当地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协调。在监管方面,地方层面正在
出台雄心勃勃的政策措施,调整建筑用能规范,规范公共建筑的能源
使用,大规模扩展后将助力于实现2050年目标。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工
具和机制框架来支持建筑脱碳,可以将其利用起来以实现欧盟目标。
这其中包括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规范、对公共建筑或公共土地上的建筑
设定严格要求、对能效表现最差的建筑的销售和租赁进行限制,以及
设定对大型建筑的碳排放上限。
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战略,但由于资金问题和遵守法
规通常是出于自愿的事实,这些战略实施起来举步维艰。政策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