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由此产生的“过网费”。与以居民消费者为中心的欧洲P2P电力市场
不同,该项目的消费者是工业园区内的化工和水泥企业[12]。也许有人
可能会争辩说,这个项目应该被称为企业对企业(B2B)市场,而不是
P2P市场。然而,与此相反,需要提醒的是,工业消费者参与电力交易
并非是其原有的核心业务。
P2P电力市场在中国的实施障碍
除了这已宣布的26个试点项目外,一些初创企业还正在努力将P2P电力
交易这一概念付诸实践。其中一家极具潜力的中国公司是Energo
Labs,这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初创企业,主要专注于东南亚市场,
为P2P、机器对机器和车辆对微电网交易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平台。该公
司的项目之一是菲律宾马尼拉的德拉萨大学校园微电网项目[13]。在这
个基于区块链的P2P电力市场项目中,电力在大学建筑之间进行交易。
然而,由于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仅有两栋楼),交易并不是特别有
效。如今,Energo Labs网站已无法访问,社交媒体帐户自2018年以来
就没有继续更新,也没有关于新项目的报告。该公司的一位前员工告
诉我们,中国的项目只进展到了规划阶段,还没有到实施阶段。“首
先,缺乏对新交易模式的监管。目前的法规跟不上,甚至可能阻碍人
工智能、区块链、电表后端能源平衡等新技术的使用。其次,监管环
境也极其复杂。要获得试点项目的批准,或是引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
式,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除了监管障碍外,为中国P2P电力市场寻找经济可行的商业模式也很困
难。大量的电力补贴导致私人消费者的用电价格非常低。此外,城市
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几乎没有为可再生能源装置留下任何空间。一个可
行的应用领域可能是工业园区中商业和工业消费者之间的可再生能源
交易。中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初期报告显示,企业愿意为绿色电力支
付比煤电价格高出8%-13%的溢价[14]。这可能会引起那些想要实现其供
应链脱碳的跨国公司的兴趣。或许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消费者愿意
为之支付更多的费用。例如,P2P电力市场或许可以用来确保某些特别
关键流程的可靠能源供应,或是用来保障电动汽车的优先充电。为中